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为情所伤怎么办(孩子为情所伤父母怎么办)

摘要: 为情所伤怎么办(孩子为情所伤父母怎么办 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未成年人独处遭受意外伤害家长监护不力也要担责,下面一...

为情所伤怎么办(孩子为情所伤父母怎么办)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未成年人独处遭受意外伤害 家长监护不力也要担责,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广东律师之家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为情所伤怎么办(孩子为情所伤父母怎么办)1

未成年人独处受伤或遭受意外伤害的新闻屡见不鲜。未成年人识别危险能力差,家长看管不严等,致使未成年人独处发生意外事件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家长要履行好监护责任,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真实案例

被害人王某系一名未满14周岁的学生,父母离异,其随父亲生活。但因父亲经常外出或工作不在家,其经常居住在朋友或同学家解决日常生活。暑假期间,王某某便独自一人在家,被邻居以照顾为由强制猥亵。

裁判结果

深圳市某区人民法院除了对实施猥亵的被告人处以刑事处罚外,对于被害人王某父亲存在的监护主体意识不强、教育方式不当、怠于履行抚养义务、消极承担监护职责等问题,向其发出了《家庭教育令》,并提出严正告诫。王某父亲表示悔悟并签署了《家庭教育家长责任承诺书》,承诺将认真严格履行监护、管教的责任,帮助孩子回归生活和学习的正轨。

案件分析

在暑假期间,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特别父母是双职工的,无法在家照顾孩子,导致孩子经常独自一个人在家或者由保姆照拂,是存在一定的无亲人看护空档的,而导致孩子面临受到侵害的可能性。从这两年未成年人作为被害人的案件中看,大多数孩子(除了留守儿童外)缺失父母的照拂,这给了一些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从本案例中人民法院结案案件的情况,介入调查未成年被害人的家庭、生活情况,并向被害人家长发出《家庭教育令》积极延伸督促家庭教育的职能,彰显司法温度和人性关怀。同时,也在提醒家长能够做到家庭教育不缺失,不要在事后亡羊补牢,要未雨绸缪,为孩子撑起一片父母的爱心保护伞,护佑孩子成长。

法律对未成人保护有哪些规定?

以上内容仅代表律师本人立场

供稿 | 省律协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文化与宣传表彰工作委员会

文字 | 上官维华

制图、编辑、排版 | 晓玲

校对 | 宣传部

往期 · 推荐

“讲好广东律师故事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征文大赛,等你来稿

2022年首期广东省涉外律师人才研修班(粤港澳大湾区专题)圆满结业

反未成年人家庭暴力 律师为你支招

“广东律师之家”期待您的投稿

投稿邮箱:xuanchuanbu@gdla.org.cn

广东律师之家

律师精神的栖息家园

为情所伤怎么办(孩子为情所伤父母怎么办)2

32岁的来访者君豪在电话那一头带着恨意对我说:“我决定不婚不育,让我的父母断子绝孙!”

我愣了一下,回应他:“嗯,我支持你的决定。”

这下换他愣住了,沉默了几秒,他说:“如果是其他人知道我这样的想法,都会劝我,或者说我不孝,你怎么是这样的反应?”

我说:“我想,你之所以做这样的决定,一定有你自己的理由和道理。

其实在那一分钟不到的时间里,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大脑中的想法很多:

如果一开始就反对和否定他的想法,这个咨询要怎么进行下去?难道一开始就要进行说教和辩论吗?心理咨询不是说教和辩论呀!

如果我和其他人一样劝他,他就没有必要来做咨询了,心理咨询就是和普通人聊天不一样嘛!

这小子之所以和我说这样的话,其实自己内心对这一决定是怀疑和动摇的,不然也不会来做咨询了,直接去做就好了。

那我就更没必要反对他了,我越反对他,他越坚持,我不反对他,他反而会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

你看,我们咨询师的内心戏才叫多呢!

对方抛过来的每一句话我们也不是每一次都能接住,只是通过大量的职业训练,我们可以做到在众多的选择中,尽力选择一种更恰当的回应方式。

我接着说:“所以,我想听听你的理由。”

于是,君豪给我讲了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

他的父母对他非常严厉,尤其是父亲,脾气暴躁,从小到大对他有很多的指责、辱骂甚至动手打他都是家常便饭。

学习成绩考差几分会被父亲一巴掌甩脸上;亲戚聚会上说了哪一句话没说对,又会被母亲狠狠骂一顿;出去晚回家父母交代的事情没有做,同样会挨父亲揍,挨打的时候母亲就在旁边冷眼看着。

他学习的时候,父母会在旁边坐着盯着他,就像他是等待审讯的犯人。

他还记得中考之前做题做累了,一不小心睡着了,父亲会一脚把他连人带椅子踢翻,并且大骂一通:“蠢得要死,老子交了学费给你上学,不是让你睡觉的!”。

高中三年,虽然挨打少一些,但一直没有少挨骂。

高考,君豪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

离家上了大学后,父亲才不再打他,父母对待他的态度也柔和许多,但是每次和母亲说起过去,母亲总是说:“那是你爸,你总不能让他和你道歉吧?再说,他也是为了你好。”

上了大学,只有和父母要生活费时,他会和他们打电话。他越来越少与父母联系,经常都是父母给他打电话。

毕业之后,他留在了大城市,更是用工作忙碌作为理由,减少和父母的沟通、交流的频次,一年回家一次,每次呆三五天就走。

一眨眼,到了30岁,近两年父母每次打电话的内容都是催婚,安排他回老家相亲,因为父母渴望孩子成家生子,他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过去的十几年,君豪逃避父母,怨恨父母,现在甚至想通过独身一辈子,不婚不育,来惩罚父母。

我不禁问他:这样做是否值得?

接着又牵扯出另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放下父母对自己的伤害?

想放下,得先拿起。

何为拿起呢?

就是你得对父母怨恨一段时间。

有不少读者和来访者问我:“父母对我的伤害很大,我对他们有很多怨恨,我想原谅父母,但是我做不到,怎么办?”

我都会回答:“做不到,那就暂时不原谅,你有不原谅的权利,要尊重你自己,你其实可以继续怨恨你的父母一段时间。”

很多文章都会劝遭受原生家庭创伤的孩子“要原谅父母”,“要和父母和解”,“不要那么记仇,要宽容,父母毕竟养大你了呀,他们也不容易”。

但事实是,如果受了很多伤,没有经过足够长时间的怨恨,就放下对父母的伤害,和父母和解,那并不是真正的放下和和解。

怨恨代表着自己受伤的痕迹,那是一种证据,一种证明的需要。

这么快放下对父母的怨恨,不是对自己的不公平吗?

很快就放下,那是不是意味着过去父母对我的伤害其实很小?不值得一提呢?

就像失恋了,正常的状态是为失恋难过一段时间,不然怎么证明曾经深爱过呢?

受了伤,很难过,是要走出来,但太快好起来,太快走出来,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因为这样做其实隔离和压抑了情绪到更深的潜意识,之后说不定会以其他更糟的方式爆发出来。

你需要拿着你的伤痛和怨恨一段时间,才能放下,就像一个人端着一杯持续被倒进热水的杯子,需要等热水漫过杯沿,烫着手,受不了,才能放下。

要放下过去的伤痛,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的煎熬,这很不容易,但却是一种必须。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时间中慢慢疗愈自己。

但是,时间又不能太长,因为那样就容易失去本可以创造自己人生的机会。

毕竟,每个人的时间也都是有限的。

所以,真是不容易!

要宣泄,要表达你的伤痛,你的怨恨。

这个宣泄和表达不是对你的父母去做,而是找更安全的途径,比如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比如自由写作、画画等表达方式。

有的人不懂这一点,以为去找父母表达自己的怨恨,然后父母就会痛哭流泪,忏悔道歉,自己就获得了疗愈和救赎。

结果是,父母完全承受不住,攻击回来,觉得“我们辛辛苦苦养大你,你不懂感恩,还怨恨我们,真是白眼狼!”

于是,他更加受伤,和父母的亲子关系也变得更加糟糕。

在我们的文化中,一个人是不被允许去表达对父母的怨恨的,但是在心理咨询里可以。

而且,大多数父母根本承受不了孩子对自己表达恨,他们会受伤会愤怒,变成更强烈的攻击和指责打回去。

结果,父母、孩子都再次受伤。

不是说完全不能和父母表达自己的伤痛和怨恨,而是通过心理咨询或者其他的方式先处理和过滤掉很多的情绪,然后能够以一种情绪平和的方式去表达。

同时也不对父母抱着很高的期待,放弃对方会认识到自己的错,会道歉的想法,只是为了把自己的伤痛说出来。

表达本身就是目的。

亲子关系的错位有时令人悲哀,父母总在等孩子说“谢谢”,孩子却在等父母说“对不起”。

最终,大家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所谓的和父母和解,其实不是一定要和现实的父母和解,而是和自己内在的父母和解。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和父母也没有多少来往,但因为和内在的父母和解了,他没有那么纠结和痛苦了,生活一样可以过得很好。

学会更客观地去看待父母和自己的关系。

表达伤痛、怨恨,宣泄了很多情绪之后,是学会用更客观理性的角度去看待父母。

我们和父母关系中的很多伤害,其实在其他的人际关系中也会发生。

任何一段关系,只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够近,在一起的时间够长,彼此之间都会造成大大小小的伤害

我们可以试着更客观地看一看父母为什么这么对我们?

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之所以这么对你,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局限和问题。

他们可能也没有被好好爱过,也遭遇了很多原生家庭的创伤。

所以,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去爱一个孩子。

他们生活、工作上的压力,受教育水平的有限,人格上的缺陷,这所有的一切也都会影响他们去好好对待孩子。

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我们去归因,但不是归罪。

看到自己痛苦的原因,看到父母那样对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但不把自己当成受害者。

看到坏的,不好的地方之后,开始尝试去看看他们做的好的地方。

一般来讲,大多数父母都是普通人,对待孩子有做得很糟糕的地方,一定也有做得好的地方。

就像前文提到的君豪,他的父母虽然对他打骂得比较多,但是也一直努力工作挣钱抚养他,一直支持他上学,供他完成了大学的学业。

也正因为受了高等教育,君豪才能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工作,获得谋生的技能。

这些都是不能抹杀的事实。

看见伤害,也看见美好,这两件事都很重要。

学会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整合那些好与不好,能够帮助一个人更好地放下对父母的怨恨。

学会从心理上和父母分离,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前文提到的君豪,因认定自己是饱受摧残的受害者,对父母有极大的怨恨,并采用独身一辈子这样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惩罚父母,其实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单身还是结婚,生育还是不生,这都是个人的选择,无论做何选择都没有对错,但如果为了惩罚父母而选择不婚不育,那就有问题了。

说明他还和父母纠缠在一起,A和-A是一样的,他并没有在心理层面上长大,并没有和父母真正分离,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依然将自己和父母捆绑在一起,不得自由。

成熟而独立的人,不会用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为父母的错误买单。

很多人一直放不下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其实是有归罪的心理,他们想着“都是父母害我这样”,希望父母为自己不幸的人生负责。

于是,他们没法也不愿意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让自己的生活变好。

一个人只有从心理上与父母分离,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活在“都是父母害我”的剧情里,才能放下父母对自己的伤害。

为自己的过去赋予意义,从意义中找到开启未来新生的钥匙。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名言: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这段经历的意义。

我们如何看待过去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是非常重要的,你为它赋予什么意义,会决定你是放下,还是一直紧握不放。

你把过去的经历只当成是“伤害”,自己就是一个受害者,你可能就容易一直活在那个受害者的角色里,甚至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

相反,你找到新的意义,就会有新的感受和选择。

我有一个来访者,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她就承担起做家务、照顾弟弟的责任,甚至后来自己大学毕业工作的好几年还在为弟弟交学费,把所有的工资给父母。

父母一方面总是否定她,另一方面又不断利用和剥削她,家里要买什么东西,送亲戚什么礼物,弟弟或者父母的任何什么事情都找她花钱和办事。

为了家庭,她丧失了自我,耽误了自身的事业发展,耽误了自己的婚恋,也没有一分存款。

28岁那一年,她决定和原生家庭有一个分离,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疆界。

面对过去的创伤,她说:“前面28年,我都在为父母的认同而活,现在和以后的人生,我要为自己而活。”

于是,她开始拒绝父母和弟弟的一些要求,把钱更多地花在自己身上,去旅行,去学习,去恋爱,去社交……

每个人赋予过去的意义是不同的,找到让人接受和安心的意义,过去的伤害对我们的影响就会变得不同。

有的人从过去的伤痛中找到了 “让我看到不好的父母是怎样的,从而帮助自己成为一个好父母”的意义。

有的人找到了“痛苦的过去让我变得更坚韧更强大,所以我现在才能收获成功”。

面对原生家庭的创伤,我们去看见和承认创伤的存在,但不要因创伤禁锢了自己的自由。

请记住,你已经长大了,你是自由的。

你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拥有一个自己说得算的人生。

为情所伤怎么办(孩子为情所伤父母怎么办)3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神兽“开启”网课学习新模式的同时,也为亲子关系带来了新挑战。

山西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史振江说,最近平台的防疫心理援助热线接到很多家长来电:“孩子在家玩手机不上课”“白天睡觉晚上通宵”“说啥都不听”“上网课注意力难集中”……

在一次值热线夜班中,史振江接到一名初中生家长的来电,对方很急迫地说:“我儿子今年上初二,上网课时态度总是不端正。我不管不问还好,只要跟他一谈他就像变了个人,要么生气发脾气把房门一关不出来,要么把我说的话当耳旁风。该如何改善这种糟糕的亲子关系呢?”

史振江耐心倾听家长的倾诉,告诉家长,特殊时期亲子关系容易产生危机,但家长如果能够优化教育方式和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危机也可能是转机。家长要理解疫情期间孩子的心理状况,孩子很可能因为不适应线上学习方式备感压力——由于上课的环境和形式发生了较大改变,互动性少,师生间的双向沟通变成了单向沟通。

“家长可能只看到问题的表象,不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情况,忽视了行为背后是孩子对于情绪情感未被满足的后果,也是现实和内心遭遇困境的呼叫。”

非常时期,孩子的生活作息习惯、学习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内心的焦虑情绪会逐渐呈现出来。面对孩子的种种不适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尝试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给予最大的理解与支持,能为建立健康、稳定的亲子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疫情居家学习、办公,缩短家庭成员之间距离的同时,也对彼此相处的“边界感”提出很高要求,容易出现 “相看两相厌”的窘境。史振江提出,保持边界和保留空间,父母做好自己的工作和家务,不必一直“监督”孩子的一举一动。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最讨厌家长控制自己。” 史振江说,其实孩子居家学习的时候,正好是让他尝试自我实践的好机会,而家长一定不能剥夺让孩子成长的机会,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针对常见的亲子关系问题,史振江提出六点建议。

第一,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尝试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给予最大的理解与支持。

第二,家长情绪的稳定能够有效勉励孩子,让他(她)在情绪情感上有所依靠。

第三,在孩子情绪抑郁低落、暴躁失控的情况下,家长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方式给予支持、鼓励、信任,如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击掌、一个拥抱,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家长都和孩子坚定地站在一起,获得特殊时期的特殊陪伴。

第四,除了学习,家长可以安排一些促进亲子关系的活动、话题,让共享时光变得有爱、有趣、有效。

第五,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划出彼此的独立空间,父母懂得适时“退出”,孩子才会更快乐。

第六,亲子之间要看到彼此身上的优点和不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困难。如果问题超出了能力解决的范围,可以寻求更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山西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总调度、专职心理咨询师林慧介绍,为引导青少年科学认识疫情发展形势、应对疫情困扰、减轻心理干扰和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山西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通过“1个平台、两种服务、3级服务团队、5类服务人员、5类重点服务”的运行机制,于今年3月1日开通了防疫心理援助专线,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受疫情影响的学生及奋战在一线的医护、警务、社区等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们,提供线上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服务。

服务台从“山西省12355心理咨询志愿队”抽调27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在线接听防疫心理援助热线。尤其对即将参加中高考的学生及家长,省服务台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在全省启动“中高考减压系列活动”。精心制作了24节《疫情期间中高考心理辅导微课》,通过微信公众号共青团山西12355、微博、视频号等渠道发布;开通了一条中高考心理减压热线,在中高考前后对考生及家长给予积极心理支持;还有24小时提供心理服务的“小希姐姐”AI智能互动机器人,全方位为广大青少年及家长提供专业心理服务,让平台的服务不受时间、地域、环境的限制,有多元化选择。

山西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防疫心理援助专线将持续开通,在为省内青少年服务的同时,也将助力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在防疫抗疫的工作上作出新时代山西青年贡献。(记者 沈杰群)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