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志怎么办(人不得志怎么办)
曾国藩:做人混不开,郁郁不得志?送你4大招数、困难迎刃而解,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火锅的历史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陌陌
曾国藩:做人混不开,郁郁不得志?送你4大招数,困难迎刃而解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在为达到自己最理想的状态而努力着!现实中,却是任你拼命向前爬,总有那么多座“大山”挡在你面前,任凭你再努力想移开它,却总是毫无进展。然而有些人,付出的并不比你多,可是人家却混得风生水起好不快活!你以为这是上帝对你不公,可其实不然......那这其中的差别到底为何?
曾国藩问:“做人混不开该怎么办呢?”那就送你四大“怪招”,那这所谓的“怪招”到底是什么呢?想必大家都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了,不妨大家一起来看看。这第一招,就是肚有其货!不难理解,这句话自然是指满腹经纶啦!只要通过知识包装自己,无论何时,你都是最亮的那颗星,并且永垂不朽!
世间不乏那些油奸耍滑、尖嘴猴腮而又过分招摇之人,乍一看以为都是及其聪明之人,其实不然,他们只是“嘴尖皮厚腹中空”,肚子里面没有丝毫墨水又喜欢到处炫耀,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存在感!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别人就会厌恶嫌弃他。
因此用知识武装自己,做一个饱腹经纶品质高雅之人,何愁会混不开?其次就是皮要厚!皮要厚自然不是指死皮赖脸厚颜无耻啦!而是劝诫你在遇到挫折,批评及各种打击时,学会不动声色,用强大的内心心平气和去迎接生活中善意或者不善意的批评。
无论何时,微笑着说“我可以”!平静的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风雨!在风雨中学会成长,让自己更加强大。学会微笑,即皮要厚,慢慢的你会发现,那些挫折困苦原来都不算什么,再艰难你都会应对自如,平静待之!如此,“混不开”,又与你何干?
这第三招就是人要精!想要混得好,精明自然少不了。生活在如此纷杂的世界,在为人处世中多一份“精明”又未尝不可。一个胸有城府之人,在遇到挫折困难时才会不动声色轻而易举的解决它!
遇事通过思考以及必要的沟通,轻而易举就解决了难题,这不就是精明之人才可以做到的吗。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做一个胸有城府之人,才是精明之人该为之的。最后就是腿要勤!做任何事,不要只是在乎利益得失,而是将重点放在这件事做了会不会提升个人能力的问题上!想要收获更多,就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
那些只计较利益得失之人,他们看似聪明,其实只是聪明过头,到头来只是在原地踏步无所作为,而那些跑得快的人,早已经摸清了前进方向,人家早已经过得风生水起呢!
自古以来,能者多劳,真正拥有高智慧之人又岂会在乎一时得失?多一份智慧,少一丝愚蠢。以上,就是才子曾国藩的“四大怪招”,总结来说,就是多读书,多做事,少说话!读完此文,不知大家还有更好的奇招没?
说到汉文帝,后世人最大的印象是幸运。
当年刘邦去世后,吕后残害皇子,除了自己生养的,唯独放过了不受宠的刘恒;
别人争夺帝位,都是费尽心思登上权力巅峰,汉文帝兵不血刃,不争不抢,一顶皇冠却从天而降,落在了他头上;
在位二十三年,他休养生息,以德化民,开创了封建王朝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有着一代明君的美誉。
他是二十四孝“亲尝汤药”这一故事的主角,是封建帝王中久负盛名的大孝子;
他感动于民间小女子缇萦的上书,废除了肉刑,这一壮举彪炳史册,千古流芳;
他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执政榜样,唐太宗专门给汉文帝举行过大型祭祀活动,时常说“汉文帝怎样怎样,我也要如何如何”。
世人都羡慕汉文帝生而逢时,从登基到治国,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殊不知,所有的好运,都是汉文帝自己攒来的。
汉文帝登上帝位,颇有戏剧色彩。
吕后去世仅两个月,就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以太尉周勃为首的功臣派把吕氏家族赶尽杀绝,汉惠帝早逝,吕后立的后少帝不被大臣所承认,帝位空悬,谁来继承皇位呢?
刘邦的孙子刘襄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立下大功,是最合适的人选,但他的出色却引起了功臣派的忌惮,功臣派不愿意推举这样一位强势的帝王,刘襄就这样被淘汰出局,后来,郁郁而终。
于是,代王刘恒作为刘邦仅存的两个儿子之一,走进了功臣派的视野,捡了个便宜。
功臣派拥立刘恒,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
刘恒年长,有仁孝的美名,又没有外戚势力,况且,吕后死后,刘恒一直安分守己,既不起兵,也不四处联络,毫无争夺皇位的野心。
这样一位默默无闻、宽厚温和的人当皇帝,功臣派放心。
汉文帝登上帝位,有幸运的成分,也是汉文帝数十年如一日小心谨慎,低调行事的回报。
吕后掌权时,在杀了三任赵王之后,有意让刘恒到赵地任赵王。
当时代地地处偏远,贫穷落后,匈奴还时不时来侵犯,而赵地地处中原,富庶繁华,但刘恒以“愿守代边”为由,辞不就任,在代地一呆就是十七年。
正是靠着这种低调示弱,汉文帝才在吕后肆虐的十五年间保全性命,活了下来。
也正是靠这种慎重当心,汉文帝才完成了从代王到帝王的平稳过渡。
当登基的喜讯传到代地时,汉文帝并没有喜形于色,这是皇冠还是利剑,一时还难以判断。
他先是找大臣商议,然后拜见母亲薄太后,接着占卦,又派自己的舅舅薄昭进京打探消息。
薄昭进京了解到实情后,火速赶回代地,对汉文帝说:“是真的,大臣们是真心拥立你,千万不要再疑神疑鬼了。”
汉文帝听到舅舅的话,笑了,才准备车马进京。
到了京城附近,他还是不放心,再次派亲信骑快马去观察局势,知道丞相陈平亲率百官在渭桥相迎,确保万无一失后,这才乘车和朝臣相见。
生在帝王家,谨慎是最好的护身符,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对没有把握的事,谨言慎行,是汉文帝笑到最后的法宝,也是他的处世智慧。
险恶的生存环境养成了汉文帝小心谨慎的性格,但谨慎并不是胆小,关键时刻,汉文帝也敢于亮剑。
渭桥相见时,太尉周勃一见到汉文帝,就上前一步说,希望能借一步私下交谈。
汉文帝还没说话,他的亲信宋昌立即上前说:“你讲的是公事,请公开讲出来,你讲的是私事,当王者无私言。”
看着周勃狼狈不堪,汉文帝一言不发,听任宋昌给大功臣周勃一个下不来台。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面折周勃”。
汉文帝不动声色给了群臣一个下马威,显示了自己的威严。
除此之外,汉文帝还搞了一场政治秀。
当周勃跪下来进献玉玺的时候,让所有大臣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汉文帝推辞不受,他说当皇帝这事太大了,自己不敢承命。
大臣们再三恳请,汉文帝再三辞让,最后总算答应登基称帝。
这场政治秀不过是做做样子,显示自己即位是顺应民意。
这是汉文帝的原创,也是首创,后世凡是没有按法定程序登基的皇帝,都会学着汉文帝的样子,一让再让,这叫“辞让登基”。
心思如此缜密的汉文帝,绝不像大臣们以为的那样易于掌控,他是典型的外柔内刚。
入住皇宫的第一晚,汉文帝通宵未眠,连发三道诏书。
第一道诏书,控制了京城守卫的军权,第二道诏书控制了皇宫警卫队的军权,第三道诏书,大赦天下,赏赐百姓。
一系列操作,干脆利索,雷厉风行,既保护了自己的安全,也安抚了天下的百姓。
汉文帝头脑清醒,处事干练,不费一兵一卒就扫清了自己皇位上的威胁。
好运降临时,他没有白白辜负,而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乘风而起。
在此后,汉文帝打击权臣,巩固皇权,更是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汉文帝登基之初,对功臣派毕恭毕敬,每次退朝时,汉文帝都站起来,目送周勃离开,而周勃总是面露得意之色。
待到时机成熟后,汉文帝第一个打击的对象就是周勃。
周勃是右丞相,一天上朝,汉文帝问他:“每年朝廷要判多少案子?”
周勃答不上来,汉文帝又问他:“朝廷一年收多少粮食?”
周勃还是答不上来,紧张得满头大汗,十分狼狈,“汗流浃背”的成语也因此而来。
这件事过了不久,周勃就上表辞去了右丞相之位。
后来,陈平去世,周勃再次出任丞相,不过没多久,他再一次受到了汉文帝的打压。
当时因功封侯的诸侯们,都盘踞在京城,他们结交联盟形成一股政治势力,对皇权是个极大的威胁。
汉文帝采纳了贾谊“列侯之国”的建议,让这些诸侯们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
可诏令发出后,不但无人执行,还遭到诸侯们的强烈抵制。
汉文帝见状,找到了周勃,对他说:
“过去朕曾经要求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有些未执行。丞相是我最看重的大臣,请你带头执行“列侯之国”的诏令,回到自己的封地绛县吧。”
就这样,周勃再一次被免去丞相之职,带着绛候的头衔,回乡去了。
“列侯之国”的政令最后并未执行下去,汉文帝却借此打击了功臣派。
周勃回乡不久,被人举报谋反,关进了大牢,虽然最后被释放,但周勃从此淡出了汉初的政治舞台。
汉文帝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彻底解决了功臣派强势的问题,把皇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
他懂得妥协,也会斗争,不得志时,韬光养晦,收敛锋芒,一旦抓住机遇,也手腕强硬,不留情面,打破了执政初期“臣强主弱”的局面。
登上皇位是幸运,但坐稳皇位,靠的就是自己的心智和谋略。所谓的好运,要接得住才算数。
对权臣,汉文帝毫不留情,但治国理政,汉文帝广施仁德,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仁君。
有一次,汉文帝出行,有个人突然从桥下冲出来,惊了他的马,害得文帝差点受伤,汉文帝大怒,立即抓捕此人,交给廷尉审理。
结果,廷尉只判了罚钱,汉文帝知道后,气不打一处来,说判得太轻了。
廷尉说:
“法是天子与百姓共同遵守的规则,现在法律条文就是这样规定的,皇上要重判,法就会失信于民。
如果一次处理失当,整个天下的用法都会出现轻重失当,老百姓怎么办?希望陛下明察。”
文帝听了,沉默了很长时间,才说,廷尉的判决精当啊。
作为天子,能不滥施淫威,依照法律条文办事,这是文帝的宽宏,也是他的仁慈,在历朝历代都是难能可贵的。
平时行事,有大臣指出不妥之处,文帝觉得有理,也会欣然接受。
一次,汉文帝想乘车直奔下坡,袁昂立即上前阻止,文帝问:“将军,害怕啦?”
袁昂回答说:
“我听说家有千金的人就坐时不靠近屋檐,家有百金的人站立时不倚在楼台栏杆上,英明的君主不去冒险而心存侥幸心理。
现在陛下放纵驾车的六匹马,从高坡上奔驰下来,假如有马匹受惊车辆毁坏的事,陛下纵然看轻自己,怎么对得起高祖和太后呢?”
文帝听了,立即缓行下山。
不一意孤行,不任性妄为,能听取大臣的建议,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文帝的克己,也是他的胸怀。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汉文帝和冯唐的故事更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汉文帝见冯唐年纪很大了,还当个郎官,就好心地跟他聊天,问他老家在什么地方。
冯唐说自己老家在代地,这勾起了文帝自己对代国往事的回忆,就和冯唐聊到了当年听到的赵国名将的故事,文帝感慨:
“我要是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还担忧什么匈奴呢?”
没想到,冯唐冷冰冰地抛出一句话,“陛下即使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恐怕也用不了。”
面对冯唐的冒犯,文帝十分生气,但也没有追究,驱车离开了。
回到宫中,文帝越想越气,一个老家伙一把年纪当个郎官,我好意问问,他竟然说我有名将也用不了,实在是不识抬举。
可是事关名将,文帝觉得还是有必要再问问,于是,文帝召冯唐进宫,问他,“你怎么知道我不会启用廉颇、李牧那样的良将?”
冯唐一席话说得文帝哑口无言。
最后,冯唐说,我认为陛下法令太严,奖赏太轻,处罚太重。
云中郡魏尚,屡立战功,仅仅是因为上报敌军首级错了六个,皇上就将他打入大牢,削去爵位,严加惩处。
由此看来,皇上即使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良将,也不会用。
汉文帝听后幡然醒悟,当天就派冯唐持节赦免了魏尚,再次任用魏尚为云中郡守。
汉文帝的这一做法,不知激励了多少人,苏东坡被贬密州时,曾写道“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虚怀若谷,宽容大度,汉文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跻身明君的行列,留下盛名。
汉文帝的一生,平稳顺遂,他没有经历父亲刘邦开疆拓土的艰辛,也没有经历儿子汉景帝削藩强国的危机,天下太平,河清海晏。
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功绩。
司马迁评价汉文帝:“德至盛焉,岂不仁哉!”,汉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广受好评的皇帝之一。
他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使全国上下呈现出国富民强的景象;
他厉行节约,穿草鞋上朝,龙袍打补丁,不盖宫殿不修园林,丧事从简,霸陵的陪葬品也极其简朴;
他拒绝别人进献的千里马,克制私欲,不贪奢华,为天下人做表率。
命运曾给了他最深情的眷顾,但后来的人生,完全是靠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天上掉馅饼,你也要有足够的实力和本事,才能接得住它。
与其守株待兔般期待好运的降临,不如好好打磨自己,提升自己。
作者 | 画屏,期待在写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年,左宗棠度过了整整20年郁郁不得志的日子,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不断提升才学、拓展人脉、磨砺志向。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张守涛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那不如意时,尤其长期不得志时,该怎么办?
该学学左宗棠,他曾有长达二十年的落魄时光,最终却像卧龙般一飞冲天。
在古代,平民子弟要想鲤鱼跳龙门唯一的途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自小聪慧的左宗棠以“今亮”(今天的诸葛亮)自称,科举金榜题名应该不在话下。
14岁时,他参加湘阴县试拿了全县第一,次年参加府一级的考试,顺利摘得秀才帽子,前途一片光明。
后来因为为父母守孝,他耽搁了几年参加举人考试,但也一次便考中了举人,进士的荣誉就在眼前搓手可得。
▲左宗棠像
但出乎意料的是,左宗棠连续参加三次进士考试却都名落孙山,这对自视甚大的左宗棠是个沉重打击,甚至是个耻辱。
他于是赌气发誓从此不考了,“愿从此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消磨锦绣心肠,逍遥半世”。
这词写得虽然很浪漫,但此时的左宗棠处境其实非常糟糕。父母、大哥都已去世,家道破落身无分文的左宗棠不得已入赘周家,他又虚名在身,科举无望前途茫茫。此情此境愁煞人,左宗棠怎么做得呢?
提升才学
倒插门的日子不好过,寄人篱下的左宗棠不叫自己“今亮”了,改称“赘客”(入赘的客人),并自号“湘上农人”,开始在家务农耕读。
第二次落榜后,他担任了湖南醴陵渌江书院的山长(即书院院长),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是自力更生,不再吃丈母娘家的白饭了。
第三次落榜彻底放弃科举后,左宗棠随之扔掉四书五经,潜心追求真才实学。他年少就读长沙湘水校经堂时,便在老师贺熙龄引导下读过一些经世致用的书。
贺熙龄的哥哥贺长龄回家守孝时,还曾将自己主编囊括军事、地理、农业、水利等学问的《皇朝经世文编》送给左宗棠,让左宗棠从此执迷于地理学和农学。
▲湖南醴陵渌江书院
“不向科举讨前程”的左宗棠一面研究并实践农业技术,写了一本《朴存阁农书》;一面钻研地理学,并亲手绘制了一幅中国地图。
“古人经济学问,都在萧闲寂寞中练习出来。积之既久,一旦事权到手,随时举而措之,有一二桩大节目事办得妥当,便足名世。”
后来担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给儿子信中如是说,诚哉斯言,左宗棠自己便受益于此。
地理学、农学这些学问当时看起来无用武之地,但后来在左宗棠于甘肃、新疆带兵作战时派上了大用场。如何种植粮食兴修水利靠的是他早年对种地的研究,为何对甘肃、新疆了如指掌,得益于他原来对甘肃、新疆地理、风情的了解。
拓展人脉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有真才实学的人自会遇到伯乐。
在担任渌江书院山长不久,左宗棠的伯乐便出现了,这便是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他回乡扫墓,途经醴陵,醴陵县令便请左宗棠写副对联以示欢迎。
▲陶澍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
左宗棠写的这幅对联描绘了父老乡亲对陶澍的敬仰与欢迎之情,让陶澍甚是欢喜,便提出想见见这幅对联的作者。于是,左宗棠就和陶澍见面了,《左宗棠年谱》对此记载道:“目为奇才,纵论古今,至于达旦,竟订忘年之交”。
次年,左宗棠参加完会试去看望陶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贵为两江总督、比左宗棠大33岁的陶澍竟然要和一介布衣左宗棠做儿女亲家,且将自己的幼儿托孤给左宗棠。
这份天大的面子让左宗棠一下子赢得大名,也进入了陶澍精心培植的关系网,为左宗棠后来的“职场”发展奠定了人脉。
此外,左宗棠虽然性格刚直、孤傲,但早年也交得几个真心朋友,如胡林翼、郭嵩焘、曾国藩等(后来,左宗棠和曾国藩、郭嵩焘都闹翻了,但和胡林翼则是一生挚友)。
▲胡林翼、郭嵩焘、曾国藩
这些朋友也对左宗棠此后的人生、事业起了很大作用,如胡林翼逢人必荐左宗棠“楚才第一”,正是在他的推荐下,林则徐后来主动拜访左宗棠,将新疆地理资料和御俄护疆重任托付给左宗棠;郭嵩焘则出力救了曾被湖广总督官文以“劣幕”罪名弹劾的左宗棠;曾国藩后来上奏保举左宗棠带兵打仗,让左宗棠创办楚军开始了自己的辉煌。
磨砺志向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困之中的左宗棠始终不忘初心、不坠壮志。他第一次落榜后,便写了内容为“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故人”的对联,将其挂在书斋墙上,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第三次赴京路过洞庭湖时,他又写了一副对联:“ 迢遥旅路三千,我原过客。管领重湖八百,君亦书生”,意思是他也能统领方圆八百里湖区,干一番大事业。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身无半亩”的左宗棠非常焦急、气愤,写了六篇抗战策略给自己老师贺熙龄,还给其他官员写信陈述自己抗英主见。
《南京条约》签订后,左宗棠极其失望、愤怒,写了四首《感事》诗。其中第二首写道:
“司马忧边白发生,岭南千里此长城。
英雄驾驭归神武,时事艰辛仗老成。
龙户舟横宵步水,虎关潮落晓归营。
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
在赞扬林则徐等人爱国的同时,也希望自己将来不为封侯只愿保天下太平。
▲左宗棠手迹
随着才学和人脉的积累,一度沮丧的左宗棠又重新自信起来,他回赠林则徐的对联道:“是能养天地正气,实乃法古今完人。”
他立志要么不出山,要么出山像诸葛亮那般干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他和胡林翼说过,“弟才可大受而不可小知”,为此一度拒绝了郭嵩焘等人对朝廷的举荐。
直到1852年,长沙被太平军围困,危在旦夕,湖南巡抚张亮基三顾左庐,并授权“今后大事一任先生处理”,左宗棠才正式出山。此时,离他1832年入赘周家已过20年,他已“四十不惑”。
20年,左宗棠度过了整整20年郁郁不得志的日子,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不断提升才学、拓展人脉、磨砺志向。而且自力更生的底层耕读生活,也养成了左宗棠耐心、细致、刚直、廉洁、以身作则、关心民生等性格特点。
厚积薄发,“今亮”左宗棠出山后,像“卧龙”诸葛亮般很快飞黄腾达。他先后担任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的师爷,独掌大权运筹帷幄,赢得了“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美名。
▲左宗棠雕塑
独立带兵后,左宗棠率领楚军几乎百战百胜,一年多后便升任浙江巡抚,又一年升任闽浙总督。
再后来,左宗棠率军平定回乱,收复新疆,抵抗法国,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立下了赫赫功业,被梁启超等人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而左宗棠这一切的丰功伟绩都离不开他那20年郁闷、失落时期的默默努力。这也是他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丰厚精神遗产,人生在世不如意,请君学学左宗棠。
不得志时不要放弃,不要着急,更须苦练内功,善解外缘,积蓄羽毛,守时待机,等时来运转时便可一飞冲天。
上一篇:专业律师有什么不同
下一篇:《木偶奇遇记》作者是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