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植物百科 > 正文

全球十大代工企业排名(代工行业发展趋势)

摘要: 全球十大代工企业排名(代工行业发展趋势 7月17日,立讯精密发布公告,将以人民币约33亿元的价格收购纬创集团的iPhone制造业...
全球十大代工企业排名(代工行业发展趋势)

7月17日,立讯精密发布公告,将以人民币约33亿元的价格收购纬创集团的iPhone制造业务。
交易完成后,立讯精密将会成为首家中国内地的苹果iPhone代工厂。
纬创原是iPhone三大代工厂(富士康、和硕、纬创)中最小的一个,而立讯精密本来只是富士康的弟子,如今正一步步崛起为新一代的代工业霸主。
按净利润排名,2019年立讯精密已经超过了曾经的台湾代工业五巨头广达、仁宝、纬创、英业达、和硕,仅次于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
按市值排名,目前立讯精密的市值高达4000亿元左右,则已超过了鸿海集团(约3000亿元左右)。
就像富士康的成功,曾缔造了鸿海在台湾的股王传奇,让郭台铭连续多年称霸台湾首富榜。
立讯精密的崛起,也让背后的投资者赚的盘满钵满,自2010年上市,十年来其股价已累计涨幅高达60倍!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立讯精密的崛起?全球代工业的投资逻辑和风口趋势又是什么?在这大时代中,立讯能否继续称雄,或者被新生力量所取代?今天的文章,君临为你详尽分析。
11980年代,是IT行业风云际会的年代。
苹果发布了早期最受瞩目的个人电脑,其拥有出色的图形界面技术和游戏性能,但因为昂贵的价格而只能成为一小部分极客的玩具。
1981年,IBM进入个人电脑领域,其竞争策略很简单,用开放式的架构来颠覆苹果的封闭体系。
比如CPU,采用了英特尔的8088微处理器,操作系统则是采用了微软的MS-DOS,如此,依靠体系的力量使得性能不断提升,成本却不断下降。
这便是后世称道的摩尔定律,从此个人电脑开始进入千家万户。
但IBM没有料到的是,就在他依靠开放式架构击败苹果的同时,后浪们已迫不及待的奔涌而来。
第一代后浪叫康柏电脑。
康柏是由三个从德州仪器离职的年轻人创办的,他们的制胜诀窍就一句话: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1983年,康柏推出了第一款兼容IBM的个人电脑,大受市场欢迎。
什么是兼容呢?就是配置了一样的英特尔处理器和微软操作系统,所以用起来差别不大,但是价格更便宜。
1986年,康柏推出了业界第一款采用英特尔最新386处理器的个人电脑,由此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1994年,康柏的个人电脑销量达到483万台,成功超越IBM,并晋升为个人电脑市场的霸主。
康柏为啥能够比IBM做到性能一样、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呢?因为他将IBM倡导的开放性架构做到了极致。
不仅是零部件的研发,他甚至将电脑的组装环节也全部外包出去了,而自己只是专注在品牌、营销、渠道等环节。
电脑的组装是一项手工活,利润率低,将其从成本高昂的美国工厂转移到廉价劳动力丰富的亚洲工厂,无疑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当时经济刚起飞的台湾,成了电脑代工业最有竞争力的地方。
率先拿下康柏订单的英业达,由此崛起,成为了全球IT制造业的第一代代工之王。
2时间进入到1990年代,IT行业的后浪越来越多,彼此厮杀激烈。
比如老牌打印机厂商惠普、新派电话直销模式的开创者戴尔,先后崛起。
而前浪康柏,却被拍死在了沙滩上。
康柏主要是犯了头脑发热的错误,以为个人电脑能做好,就能把其它业务也做成功。
1992年,康柏推出了打印机业务,一年后,因为销量惨淡又不得不将之关闭。
但这次失败并没有引起康柏的重视。
1998年,康柏进一步耗资96亿美元收购了服务器行业的巨头DEC,但文化的巨大差异和管理层的内耗最终将康柏拖进了深渊。
仅仅三年后,2001年,个人电脑界的一代巨星康柏,就被惠普收购了。
而惠普之所以要收购康柏,则是被咄咄逼人的后浪们——戴尔、联想、宏基、华硕等新一代的电脑品牌逼迫所致。
戴尔,1990年代中后期崛起,依靠邮递单张、电话直销、电子商务等方式缩短渠道,压缩成本,成为那个时代的“小米”。
联想,2004年通过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从一家区域性公司跃升为世界数一数二的新晋行业龙头。
宏基,2007年通过收购美国第四大PC商Gateway,跃升为世界排名前三的电脑界巨头。
华硕,依靠主板业务的成功延伸至个人电脑,以极客技术著称,一度也将排名推进到全球前三。
电脑品牌们的浪潮更替,最直接的影响,则是背后代工巨头们的订单命运。
台湾个人电脑行业有五家代工巨头,广达、仁宝、英业达、纬创、和硕。
他们号称代工五虎,联手接管了全球电脑产业的九成以上出货量,不管你买的是哪一个品牌,最终的研发与制造都来自这几个代工商。
虽然代工五虎们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在生意场下经常把酒言欢——比如广达、仁宝、英业达,都发源于一家叫三爱的电子厂。
在那家电子厂里,英业达的创始人叶国一曾经是财务经理,后来成为了广达的天使投资人;广达的创始人林百里曾经是三爱的总工程师,后来又跟许胜雄一起创办了仁宝。
纬创分拆自宏基,和硕分拆自华硕,华硕的董事长施崇棠曾经是宏基的总经理,并奉宏基创始人施振荣为老师。
而在生意场上,五虎们之间也经常火拼,分食订单。
比如联想的电脑,商用机型大多给了仁宝,14寸机型主要给了广达,Thinkpad系列主要交给了纬创。
又比如惠普的电脑,低端消费机型给了广达和英业达,12寸机型给了纬创,中高端和商务机型则给了仁宝。
但其实,每一个IT品牌的背后,都有一家核心代工厂。
一般来说,为了安全考虑,IT品牌都会将订单分给多个代工厂接单,但分配的比例并不是平均的,而是7:2:1的关系。
70%的业务交给核心代工厂,这样有利于用规模来获得议价权;30%的业务则交给其它多家厂商,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品牌与核心代工厂之间,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长期的合作带来了彼此的默契度提升,对方的需求便能快速反应配合。
这甚至有点类似于婚姻关系,你我宠辱与共,一荣俱荣。
康柏的衰落,直接对英业达造成了打击,让其在第一代代工之王的宝座上跌落。
惠普背后的核心代工厂仁宝,则由此崛起,成为第二代的代工之王。
但好景没过几年,随着戴尔的扶摇直上,又将其背后的广达,送上了第三代王者之路。
纬创、和硕两家,虽然也能拿到一些其它品牌的订单,但核心业务还是来自自家兄弟宏基、华硕。
3代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两个:低成本+大客户服务能力。
谁能拥有这两项能力,谁就能在行业中脱颖而出,IT代工五虎如是,富士康(鸿海精密)的崛起也是如此。
鸿海创办于1974年,1985年创立富士康品牌,但前20年都只是代工业里的边缘玩家,主营一些塑料零件、电脑连接器等小众业务。
改变命运的抉择来自两个决定。
第一个:提早布局大陆。
当代工五虎们在台湾忙着内斗,争抢PC订单,并全力扩大生产线的时候,富士康决定转战大陆。
那是1988年,当时台湾一线工人的月薪在2500元人民币左右,而大陆的工人工资只要500元,仅仅五分之一。
大陆不仅工资低,各地政府为了积极招商,除了为厂商整地铺路,还把“二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放宽为“五免五减半”,即前五年免税,后五年只交一半税。
如果十年之后还继续投资,可以继续享受“减半”优惠。
这在台湾恐怕是很难想象的。
郭台铭去了深圳,站在草长莺飞的荒野上,挥手一指,对当地的政府官员说:“看得见的土地我全要了!”而他的竞争对手们,仁宝1996年才去江苏设厂,广达更是迟至2001年才到上海落户,比郭台铭足足晚了8-10年。
对大陆的重视,正是富士康能获得低成本竞争力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