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在我国已经拥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谥号有一定的了解。
何为谥号?其实就是一种评价判定。
一个人工作了一辈子,他死后,别人对他的为人、业绩进行的一种盖棺定论性质的评价。
谥号何时开始?何时终止?谥号最早始于西周时期。
有一本书叫做《逸周书·谥法解》提到了“周公制谥”,即谥号形成于西周早期;但是近代以来,通过王国维等学者对西周青铜铭文的研究,得出了谥号应该形成于西周中期的结论。
周文王、周武王应该是自称,不是谥号,这一说法目前比较流行。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广泛得施行谥法制度。
但是秦始皇统一以后,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礼法,于是就把谥法制度给废除了。
汉朝建立以后,重新恢复了谥法制度。
这只是历史中一段短暂的谥号废除,真正废除谥号是1927年以后。
当时著名学者王国维自尽,溥仪诏谥“忠悫”,所以王国维的墓碑上就写着“王忠悫公”,有关他的任何介绍,后面肯定也会加一句:谥“忠悫”。
王国维之后,中国的谥法制度才算走到了终点。
王国维像谥号一般谁能用?或许有人会有一种错误认知,以为谥号只有帝王才能用,其实不然,除了帝王,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社会地位高的人都可以用谥号。
但是作为臣子使用谥号,历朝历代都有详细的规定。
比如汉朝规定必须生前封侯者才能获得谥号;唐朝规定必须二品以上官员才能获得谥号。
当然了,除了朝廷给予的官方谥号,民间还流行“私谥”。
一个人如果他生前是个大学者,或者名士,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在他死后,其亲友、门生、故吏等会给他追加一个“私谥”。
比如东晋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徵士”。
陶渊明绘像谥号的分类谥号一般是表扬(上谥)、批评(下谥)、同情(平谥)三种。
其中表扬类的要远远多于批评类、同情类的。
古代人尊重死者,如果轻易给死者定一个批评类的谥号,容易招致反感,所以宋朝就曾明文规定不允许立“下谥”。
在帝王的谥号方面,情况就更加特殊了,往往要考虑政治因素。
一般同一个朝代,就算这个帝王非常昏庸,继任者也不会给他定一个“下谥”,出现“下谥”往往是因为改朝换代了。
新朝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必须抹黑前朝,这就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
清朝给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定的谥号是“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这是一个十足的褒义“上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清朝为了对付李自成,故还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
崇祯皇帝剧照谥号用字有什么讲究?谥号用字有着严格的讲究,其字与解释
上一篇:quik是什么软件
下一篇:afd是什么网站_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