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热点 > 正文

“大礼议事件”和“争国本事件”哪个对明朝的影响更大,伤害更甚?

摘要: “大礼议事件”和“争国本事件”哪个对明朝的影响更大,伤害更甚?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

“大礼议事件”和“争国本事件”哪个对明朝的影响更大,伤害更甚?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大礼议的核心是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即对明武宗遗诏如何诠释的问题。同时也是嘉靖皇帝新登基,皇帝的权力与异杨廷为代表的臣子的权力之争。

大礼议事件持续了三年。嘉靖以藩王继承皇位,登记之初并未掌握全部皇权。所以不是简单的礼仪之争,而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即皇权与文官集团斗争、以及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在大礼议中,张璁等人与杨廷和集团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使得他们赢得了皇帝的信任。

嘉靖皇帝和张璁在大礼议中一步步的胜利和杨廷和集团一步步的失败,其实就是嘉靖一点点地获得皇权和明代政治秩序一步步地恢复。大礼议拉开了明代改革的序幕,杨廷和集团的彻底垮台和张璁等“大礼新贵”的崛起使清除弊政成为可能,嘉靖政治也因此进入全方位的变革创新时代。

然而另一方面,杨廷等人的失败,被削官为民,中断了杨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后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皇权的加强,也使得朝廷中谄媚阿上之风盛行,政风日益败坏。明世宗嘉靖日益腐化世宗日渐腐化,大肆兴建、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又好长生不老之术,嘉靖十七年后,内阁十四个辅臣中,如徐阶、顾鼎臣、严讷、夏言、郭朴、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等,有九人是通过撰写道教的青词起家的。

争国本,是明朝明神宗万历册立太子的问题,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

国本之争长达15年之久。因为众臣一致反对册立朱常洵为太子,万历皇帝因此倦怠朝政,常年不理朝政,但是最后还是妥协了,册立了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

国本之争对万历政局乃至明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造成皇权事实上的下降。明神宗不理朝政,以至于最后对内阁、地方官员的缺官现象视而不见,给晚明政治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他又大兴敛财之道,派用的矿监、税监为害百姓,以致激起民变。其次,国本之争是使得明末形成了党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神宗对于储位的模糊态度,使得官场乃至地方的人,妄加揣测,政局混乱,出现宣、昆、齐、楚、浙五党和东林党两大派明争暗斗。之后的东林党与阉党党争,使得晚明政治混乱不堪,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其他网友观点

大礼议之争,发生在明武宗崩前指定的兴献王世子继承皇位后,如何按礼法对待其生身父母和武宗的问题之争。这场争议以皇帝的胜利以告终,但它带来的伤害却不小。最大的伤害是:多数臣子们受到伤害和打击后,开始明哲保身、见风使舵、逢迎君主,不再以国事为根本,而开始私下结党,党同伐异。朝政越发庸暗;争国本发生在万历时期,为谁为太子而争论。结果是臣子胜利。但造成的结果是:君臣离心离德,臣下结党更甚!甚至不以国事为重,而只尚空谈,少务实际。此时的明朝己日趋未落,后金兴起,东北不宁。此时内斗加剧,无异于自绝;如果一定要分哪件事对明朝国运伤害大,还真不好讲:从朝纲风气大大败坏于嘉靖的大礼议争议的表现看,这是明的“内伤”!并日益加剧;从党争激增,内斗加剧,进而使外敌崛起,内部各阶层矛盾加大。并在几十年后的崇祯时天灾人祸一齐迸发使明朝灭亡来看争国本遗害无穷。总之,在没有新的血液注入衰老的大明的肌体情况下,君臣失和、朝纲不振、党同伐异、不思进取……会加速其崩溃。而上述两件事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