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热点 > 正文

《快雪》

摘要: 《快雪》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快雪》作者:予城不说点什么就这样来了,雪开始回巢,树木闭上眼睛晃动身体。下雪时,我...

《快雪》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快雪》

作者: 予城

不说点什么就这样来了,

雪开始回巢,

树木闭上眼睛晃动身体。

下雪时,我们栖息的世界更暖了,

日子的波澜不怎么四散开去。

很难明白这样的形状维持多久,

才不辜负轮回给予的感官。

封于冰里的言不尽刺骨,

枯木堆砌的窝不食尘土,

比仰望上苍的困兽更接近辉光。

一阵风一阵风栽种的花园,

任由滴滴答答慢慢变白的热量。

两千公里保持着好奇,

北回归线竟还有乡愁落在这里,

太过仓促的午后太久的疏离,

雪越积越厚。

画 事 | 快雪时晴

【中华珍宝馆·宰其弘】

?

东晋的一天,一场雪后,王羲之为友人写下一封书信:

山阴张先生你好。

此前一场快雪初晴,想必你一切安好。上次的事未能如愿,心里很惦念。信使说他不能久留,匆匆停笔。王羲之敬上。

这封写给山阴张侯的问候,只有短短二十八字。信中,王羲之并非刻意展现书法的技艺,只是将其作为日常书写随手挥就。正是他的自然而不经意,使「书法」中的「法」完全融入「书」中,更与情愫合为一体,将日常升华为超越时空的艺术。

正因如此,王羲之的这封信被后世奉作至宝,名之《快雪时晴帖》。它不仅成为历史上最著名法书之一,也使「快雪时晴」一词深入人心——读到它,你我自然而然会想起一场好雪、想起王羲之、想起某位朋友、以及雪晴之后爽朗的空气。

本期「画事」以下将以十件历代书画,围绕雪与晴的主题,展开一次“雪中行旅”。望能通过历史与图像交织的情愫,勾勒出「快雪时晴」之妙趣。

?

「 快 雪 」

一、山阴云雪图

天欲雪之时,山色总是阴云笼罩。

利用纸的纤维与墨的渗透,画家将整幅作品笼罩在阴沉的天色中,云烟凝滞、气氛迷离。这使人先感到一种魄力——仿佛一场大雪就要来临;继而又陷入梦幻般的景色中,被变幻的云烟吸引,完美呈现了它的画题——《山阴云雪图》。

元·方从义《山阴云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时期,由于与元廷关系密切,道教十分盛行。方方壶正是此时活跃的道士。他名从义,字方壶——来自道教传说中东海的仙山,他常在画上署名“方方壶”,名字颇可爱,画风也颇可爱。

例如他的名作《高高亭图》,取法南宋梁楷、牧溪的粗笔,描绘一座独立山巅的小亭,带着斗笠的行客寻径而上,笔墨率性,毫不矫饰。

方从义《高高亭图》

本幅《山阴云雪图》则是他的另一类笔墨——继承了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画格。画中他以细笔反复叠加,通过墨色丰富的层次与变化,描绘天将欲雪、云烟明灭的景致。与《高高亭图》相较,虽然一粗一细、一放一收,却不难从中看出他独特的审美追求——水墨变幻、超然物外。

二、西湖吟趣图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白居易为人们熟知的《问刘十九》。雪夜迎来友人,围炉漫坐、共饮同欢,惬意至极。然而若无人拜访,大约只有兀自枯坐,索然无味。好在还能作诗遣兴,咏一咏墙角的梅花。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钱选《西湖吟趣图》中。

元·钱选《西湖吟趣图》 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的主人翁是宋代著名的文人林逋。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隐士,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据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谓之“梅妻鹤子”。此刻他正环臂伏案,目不转睛地看着一株梅花盛放;身后的小童则手脚并用,围炉烤火,暗示屋外正值寒冬、风雪交加。

仅凭两个动作、一瓶梅花,钱选便描绘出一个下雪的清夜;再加上一只鹤,画中人便成为了林逋,可见其画意的绝妙。钱选延续晋唐绘画的传统,没有描绘背景,而以人与鹤的目光串联起画中的各个部分,为观者留下充足的空间用于想象,也使《西湖吟趣图》成为令人过目难忘的铭心佳作——一幅没有雪的“雪夜图”。

三、风雪松杉图

金·李山《风雪松杉图》 佛利尔艺术博物馆藏

看过屋内炉火温暖,不妨再看看屋外风雪漫天——屋顶显然已经积满白雪,庭院也一地洁白。屋前屋后的竹林被雪压弯,垂下梢头,只有峻拔的杉松桀骜不驯,依旧挺立在风雪之中。

金朝画师李山,继承北宋李成、郭熙的风格,据说八十高龄依旧精力充沛,仍能于壁上徒手绘就长松巨石。他留下与前述两作风格截然不同的画卷——在《风雪杉松图》中,场景趋于描绘现实的雪景,观者因此很容易将自己代入画中,想象自己正像画中人那样独坐屋内,听着窗外松杉落雪的簌簌之声。

这使人想起白居易的另一句诗:“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并不需要走出屋子,也不用推开窗户,只要听见竹枝折断的声音,就能推测出这一夜的雪一定不小,这巧妙的诗意仿佛被李山带入画中。

事实上,在画卷后的题跋之中,李山的好友王庭筠恰巧写下一首意境相近的绝句:

绕院千千万万峰,满天风雪打杉松。

地垆火暖黄昏睡,更有何人似我慵。

四、雪汀游禽图

在离庭院更远的地方,人的踪迹悄然不见,只留下一条雪江,两岸寒林。

元·罗稚川《雪汀游禽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

江流空寂,山色寒邈,天地间一片悄然。透过岸际的几株古木,远山若隐若现,江流似乎没有尽头。这是无人的世界,只有山水与鸟雀——两只蓝鹊一上一下,相互注视,栖踞在左侧直立的古木上;几只芦鸭蜷缩在岸脚的苇丛中。昂首向天空张望。

沿着它的视线,一群寒鸦盘旋空中,姿态生动,错落有致。它们为静谧的江岸增添了动态,打破凝固般的画面。。而它们又绝不活泼——既无华丽的色彩,也没有悦耳的鸣叫,只有偶尔几声聒噪打破沉默,反而增添画意的深沉。

作为元初遗民之一,关于罗稚川的记载寥寥,只知道他是临川人,大约比赵孟頫年岁稍长。但不同于提倡“古意”的赵孟頫、钱选等人,罗稚川致力于描绘逼真的自然之景,以求观者从画中看见真实的世界,无意留下画家的痕迹——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看见宛若真景的《雪汀游禽图》。

五、雪寒帖

北宋·黄庭坚《雪寒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庭坚顿首,承见谕,早尝过此,延伫甚久,何以不至耶。雪寒,安胜否?大轴今送,然勿多示人,或不解此意亦来索,匠石斫鼻则坐困矣。庭坚顿首。明叔少府同年家。

《雪寒帖》是黄庭坚在大雪过后写给友人的回信,虽然是一页简短的尺牍,仍然体现出浓烈的黄氏书风:结体舒展,下笔沉着,使转顿挫。信中问候对方雪天寒冷、是否安好,又提醒对方自己答应写的大轴今天就要送去,但不要多出示于人,以免别人前来索字。

黄庭坚似乎总受别人索字的困扰——比如《花气熏人帖》中,他看似在自嘲被花香扰乱禅心,其实也是抱怨王诜送花索字。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这些从侧面反映出他的个性:大概是个心肠软的人,虽然嘴上抱怨索字,下笔却很诚实;告知对方今天要将大轴送去,还要叮嘱不要示人。加上前面那句又多余又真诚的“雪寒,安胜否?”恐怕人人都会喜欢黄鲁直。

?

「 时 晴 」

六、快雪时晴帖

雪后初晴,终于迎来本文的主角——《快雪时晴帖》。

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正如文首所述,《快雪时晴帖》不过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一封手信,更被鉴定为唐人精摹的摹本,但在历代文人看来,这页小小的残纸,几乎诠释了对于书法的最高理解——出于日常的书写、蕴含真挚的情愫、熔铸深厚的技艺,并使三者浑然一体宛如天成。

一场雪后,天色初晴,王羲之想起山阴的张先生,又想起上次没有如愿的某件事,于是提笔写下这封信,作为真挚的问候。由于信使不能久留,信的内容很短,只有二十八字,行笔不疾不徐,笔势收敛、骨力深沉,兼用略带楷法的行书与草书,呈现出质朴内敛的面貌。

帖中的单字结体匀称,内里流露出严谨的笔意;连笔的部分流利秀美,使行气于平稳中略见跌宕。笔画大多不露锋芒,使人有“圆劲”的感觉,显然影响了此后的赵孟頫;气韵则一以贯之,令人感叹于其“神完气足”。

可能由于信的内容太短,那件“未果”之事又令王羲之十分介怀,又出于对友人的尊敬。即便在信的开头已然“顿首”,在信的末尾,王羲之再次写下“王羲之顿首”,从而有两列“羲之顿首”并列,之间微妙的差异成为不断为人议论的焦点,而帖中的“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更成为流传千年的问候。

七、快雪时晴图

元·黄公望《快雪时晴图》 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王羲之的珍贵手迹,即便是唐人摹本,《快雪时晴帖》在北宋时已然被奉为珍宝,著录于《宣和书谱》,元代为赵孟頫获观,后者在帖后留下题跋:

赵孟頫跋《快雪时晴帖》

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流传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

赵孟頫力学王羲之,对后者推崇备至。可能是受到《快雪时晴帖》感召,赵孟頫曾仿写“快雪时晴”四字,落款“子昂为子久书”赠予晚辈黄公望。

赵孟頫书“快雪时晴”

这次赠予很可能发生在一次雅集中,在赵孟頫的大字之后,留下七则元人题跋,大约都是雅集的参与者。其中更有张雨临写的《快雪时晴帖》,使人推测:会不会法帖也在雅集中出示于众人。

张雨临《快雪时晴帖》

题跋之中,作为晚辈的黄公望写道:

文敏公大书右军帖字,余以遗景行,当与真迹并行也。黄公望敬题。

黄公望所“遗”之“景”,随之被装裱在法书与题跋之后,合成一卷。在他的画中,天地一片皎白,显然是刚刚下过一夜大雪;山径悄然无人,屋舍则门户敞开。在画卷最显眼的位置,两座山峰之间,一轮红日初升,映带一抹红霞,墨色温润,用笔洗练,终成对“快雪时晴”之意最贴切的写照。

八、琳宫晴雪图

自黄公望后,源自王羲之信札的“快雪时晴”成为经典画题,雪晴之景被后世不断描绘,加以创造,而《琳宫晴雪图》绝对可谓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件。

明·张宏《琳宫晴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白雪皑皑的山峰、细碎繁琐的林木、掩映的楼宇——这些恐怕都不是重点,这幅画最引人注目之处,一定是画家以泥金装饰背景,巧妙映衬出耀眼的晴雪。

一般而言,在雪景中追求金碧辉煌的观感,或者如王诜那样在山头略施金粉,模拟白雪阳光下反光的闪耀光泽;或者直接画在金笺上,以厚重的白粉描绘积雪。但《琳宫晴雪图》却反其道行之,它依旧“借地为雪”,以留白画雪,又用泥金涂背景,营造出罕见的绚丽画面,将雪后晴朗的感受焕然呈现在画中。

这极富巧思的画法源于明末画家张宏,他是吴门画派后期最富创造力的大师,最初师法沈周、文徵明,而后上溯宋元诸家。其画作独特的魅力后来曾远渡重洋——1935年《琳宫晴雪图》赴伦敦参加“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作为中国向世界介绍自己的先驱。

九、踏雪访友图

另一件吴门画派的画作可能并没有《琳宫晴雪图》那么富有开创性,但它展现出更加内敛与洁净的画面。

明·孙枝《踏雪访友图》 苏州博物馆藏

雪后初晴,山色一片洁白,文士骑驴越过石桥,童仆紧随其后,肩头扛着一根梅枝——可见他们应是访梅归来,带着收获走过山径。他们将去的终点想必是道路尽头的山房,那里门窗敞开,一楼小童正为茶炉添火,二楼的两位文士正面对面举起双手,对坐烤火取暖。

在孙枝的《踏雪访友图》中,画家描绘了繁复的构图,山石与林木紧密地堆叠,几乎只在两处有人物的位置透出空间。但即便构景密集、林木繁杂,画面依旧保持了洁净素雅的基调。设色亦收敛且考究,红叶与青松皆和谐地融入基调之中,展现出吴门画派高雅脱俗的气质。

十、雪后访梅图

最后一件作品,以一幅既没有雪、也没有梅花的《雪后访梅图》结尾——出自与文徵明齐名的名手陆治笔下。

明·陆治《名画琳琅册·雪后访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同样师出吴门,与前两幅画相较,陆治的这幅画粗看很是潦草,笔墨似乎不太考究,不仅圭角尽露,构图也很琐碎。但以文人画的角度而言,结合题跋中的诗意,这却是一幅出众的遣兴之作。

历代描绘雪景,或“借地为雪”、或施以粉彩,陆治的这幅画却两者皆无。画中无论浓淡全用渴笔,线条枯涩、墨色干冽,从而营造出荒寒的意境。只有舟楫中几人与屋宇稍加点染,意在暗示此外一切全在白雪之中,由此展开“雪后访梅”的主题。

事实上,陆治的尝试不算太成功,《雪后访梅图》中雪景的气息并不强烈,但它昭示着笔墨趣味开始取代对物象的描摹日渐兴起,在这幅既不见梅花也没有白雪的画中,我们或许已能看见程邃、朱耷等后世大师的踪影。

?

时间回到东晋的那一天,王羲之提笔写信时,一定不会想到,这封书信将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被世人视若至宝,收藏、摹写、追捧。。。引出许多故事,启迪无数作品。

而在那一天,他只是出于心中的惦记,想要问候山阴的朋友而已。

回顾历史,正如《快雪时晴帖》,还有许多伟大的艺术皆源于不经意之间,而我们对许多事物的感受与理解,也正源于这些艺术的升华,为平凡的日常赋予更多意义——或许从今以后,面对一场好雪时,你也会在雪后想起久未联络的朋友,也会想起那句来自东晋的问候: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

高清图片欣赏:

元·方从义《山阴云雪图》高清大图→_→中华珍宝馆

金·李山《风雪松杉图》高清大图→_→中华珍宝馆

元·罗稚川《雪汀游禽图》高清大图→_→中华珍宝馆

北宋·黄庭坚《雪寒帖》高清大图→_→中华珍宝馆

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高清大图→_→中华珍宝馆

元·黄公望《快雪时晴图》高清大图→_→中华珍宝馆

明·张宏《琳宫晴雪图》高清大图→_→中华珍宝馆

明·孙枝《踏雪访友图》高清大图→_→中华珍宝馆

明·陆治《名画琳琅册·雪后访梅图》高清大图→_→中华珍宝馆

发表评论